漢語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,讓人高興。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(qū)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,還有50多個國家的260多個機構提出建立孔子學院的申請,目前,全球大約有5000萬人在學習漢語。
然而,在我心中,卻常常在為漢語擔憂。因為,在不少漢語文的出版物上,英語正在侵入漢語,漢語中夾雜英語的現(xiàn)象,正迅速蔓延滋長。
請看這樣一段話:“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的專業(yè)攝影師、教師和電視工作者。電視觀眾將Erin視為 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,The Whole是HGTV—HD和DIY網(wǎng)絡推出的、獲得TELLY大獎的數(shù)碼攝影秀!
如今,報紙、刊物的編輯,似乎越來越喜歡用漢英混雜的標題了:如“MG:MY年輕生活的GENE”。如“上海加入LIVE8”,又如“哪款AOC,賣到了VDP?”
如此拼寫,你會感到: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;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也看不懂;懂漢語也懂英語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懂;以后中國人必學英語才能看懂自己的漢語。
如果沒有堅決有效的措施制止這種現(xiàn)象蔓延,若干年后,漢語將變成漢英混雜、不漢不英的語言,漢語將不再是一種獨立的完整的傳情達意的語言體系。
造成漢英混雜主要有三類情況:第一類,人名、地名、單位名不翻譯,直接進入漢語,如本文開頭援引的例子。第二類,科技新詞、品牌名稱、專業(yè)術語不翻譯,也是直接入漢語,如:IT、VCD、DV、IBM、QQ、MSN……這一類也有人把它叫字母詞。第三類是英語縮略語,開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WTO、GDP,接著是不太熟悉的甚至是很冷僻的CEO、CPI、IMF、AOC、VDP……
漢語的發(fā)展,當然離不開對外來語言的吸收。我們的祖先前輩早就為吸收外來語創(chuàng)造了正確的方法。用音譯,便有了“咖啡”;用意譯,便有了“電話”;用音譯加意譯,便有了“芭蕾舞”。主要用這三種方法,便解決了外來語翻譯漢化的主要問題。外來詞經(jīng)過漢語文化的“胃”消化吸收,它們的模樣變成了方塊漢字,它們已經(jīng)融化在漢語的血肉之中。
各種語言間的相互吸引借用,都是遵循這樣的規(guī)律:把外來語化為母語的血肉。英語也是這樣做的。英語單詞中的“silk”,它的中文意思是“絲綢”,就是從古代漢語中按照音譯的方法借用過去的。
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(fā)展,與之同步的科技術語名詞,產(chǎn)生的數(shù)量大,傳播的速度快。國家沒有及時翻譯規(guī)范并進行權威公布,而社會交流又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。由此造成許多科技新詞在漢語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語名詞出現(xiàn)。建議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一個權威高效的翻譯規(guī)范委員會,負責外國人名、地名、專有名詞和科技術語的翻譯規(guī)范工作。建立一個官方網(wǎng)站。一有新詞出現(xiàn),立即組織翻譯審定,馬上在官方網(wǎng)站公布,以適應公眾和媒體需要。
英語作為世界上的強勢語言,對漢語的影響在所難免。公民個人如何使用外國語言不必干涉,但國家要規(guī)定一個底線,守住主要文化陣地。這些陣地應該包括漢語文出版物、政府公文、廣播、電影、電視、企業(yè)事業(yè)組織名稱、在境內(nèi)銷售的商品名稱、居民身份證,等等。
(本文已被瀏覽 1509 次)